認識壓力,身體比心理誠實

就身心健康而言,對壓力的覺察與檢視,遠比忙著消除壓力要來得重要得多。

 

難得排假,當然要好好遊山玩水再趕場電影,然而從戲院冷氣房一出來,腦袋有些腫脹之感,立刻決定去理個頭,沒想到……

美髮師:「你的氣色不太好耶!」

心理師:「這陣子都排休假,沒什麼壓力啊!」

美髮師:「可是……頭髮不認同,右側有小圓形禿,左側白髮多了十幾根。」

心理師:「哇,是鬼剃頭嗎?」

美髮師:「沒那麼嚴重啦,只是頭皮狀況真的不好。」

心理師:「前陣子有時會偏頭疼……好啦,身體比心理誠實,我會多留意。」

洗完頭,腦袋輕了些,但發覺身子有點緊繃,索性取消大餐一頓的計畫,轉向找按摩師傅報到。

按摩師傅:「頸子右側塞得很嚴重,你沒感覺嗎?」(邊問邊按壓)

心理師疼得講不出話。

按摩師傅:「真的不覺得嗎?」(持續施力)

心理師:「對!很疼……」(帶著求饒口吻)

所謂「通則不痛」,身子按通後,神清氣爽,心思也隨之開竅,終於明白:原來一心忙著安排休假,疏忽對自我身心壓力的覺察,不舒服是身體向我發出的警告。

 

從P=F/A看壓力

佛家說:人生無常。從「壓」這個字的結構來看:還活在「土之上」,就會碰上「厭煩之事」。如果覺得這想法太消極、沒有科學根據,或仍堅持信奉「有志者事竟成」等格言,那麼且讓我由健康心理學對身心壓力的定義做進一步說明。

借自物理學的壓力觀念:P=F/A(壓力,指的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人生中的壓力(P),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依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F),在其體質與性格(A)所造成的身心變化與感受。

生活事件(F)包括了生命旅程中的大小事情,意外之事當然也不能排除。至於體質與性格(A)則包含了基因遺傳及性格型塑。所謂一個人的神經大條與否,通常在幼年即已成形。與其忙著解決問題(F),或是投入心性(A)之改造,殊不知只要還得生活下去,就難以甩掉壓力(P)的糾纏。

許多動物實驗皆指出,就身心健康而言,對壓力的覺察與檢視,遠比忙著消除壓力要來得重要得多。

雪耶的老鼠

心理學家雪耶(Selye)從研究老鼠遭電擊後的反應確認,遭到短時間電擊的老鼠,可以在離開電擊後慢慢恢復正常。然而,遭到較長時間電擊的老鼠,在離開酷刑後,便很難完全復元。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壓力就像被要求舉起盛滿水的杯子,如果可以舉舉放放,那麼連舉100次也不過是鍛鍊肌肉;但若被要求持續舉著半小時,無須等到放下水杯,只怕手已傷到了!

換言之,壓力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讓腦子不停泡在壓力中。所以,請一定要記得:「投入任何事情久了,別忘了抽身換個心情。」

壓力評估DIY

不妨找家人或同事,相互輕敲或捏一捏對方的肩頸與背部,看看是誰的身體比較緊繃?當然,上網使用身心壓力量表測量,也是了解自身狀況的途徑之一。

通常,肩頸或背部會呈現緊繃,與三項因素有關:一是年紀。不用專家分析也知道,年紀愈大,身體愈容易緊繃。身子不舒服,個體自然感受到較大的壓力。二是沒有適度讓身子伸展與緊縮。有些人固定運動,卻忽略了運動前的暖身與運動後讓身子和緩的活動,這也會讓身體出現局部性緊繃。三是有心事或者沒睡好。揮之不去的思緒,讓心情焦躁憂鬱,身子往往不自覺的繃緊。

就這三因素而言,頭一項任誰都不可逆,第三項則是無法預防亦無須阻擋,通常隨著時間推移,煩愁與解脫會循環現身。唯有第二項,是個人可以盡力培養成習慣的。只要能在一天中留點時間讓肩頸與背部得到伸與縮(按壓後的放鬆),就有機會不讓自己因過度緊繃而被壓垮生病。

「哪有時間紓壓?」會這麼說,其實是還沒飽嘗生病之苦

身處後現代社會,面對資訊多到傷腦的高壓環境,很多個案即便已經到醫院就診,卻還是放不下家人與工作。心理師明明也沒要他就此不管身邊的人事物,不過是依他的興趣,安插一小段「專心投入身心覺察」的活動罷了,但當事人往往一句「哪那麼好命!」就讓自己繼續泡在壓力中。

或許直到真的大病一場(困在醫院,時間會突然多了出來),才會重新對生活的優先次序有了不同的安排。

不然,運動場或公園,又哪來這麼多人「有空」在走路跟練功呢?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