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需要零用錢當心理補給嗎?

其實是孩子的自我負責題。當孩子反思並感到「變厲害了」,
這位家中的精算師,也有機會慢慢化身為樂於分享的慈善家!

「請問心理師,孩子到了什麼年紀需要給零用錢?給多少比較恰當?要是他們亂花,該怎麼辦?」只要出席親子講座,上述疑問幾乎都會被家長提到。

其實,這類題目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照樣造句」。

「什麼時候可以給手機?怎麼約束他們上網的時間?萬一沈迷網路,該怎麼辦?」
「什麼時候可以談戀愛?要怎樣勸才不會影響課業?如果真被愛沖昏頭,發生……那怎麼辦?」
「什麼時候可以讓他騎車?」、「什麼年紀可以讓他在外頭過夜?」、「什麼時候…?」

基本上,這些提問都被我統整歸類為「如何訓練孩子為自己負責?」

換言之,如果您家孩子早就能夠為自己負責,那麼大人就無須再講太多,免得讓自我要求甚高的他,因訊息太多而陷入困擾。然若府上寶貝平時缺少「為自己做決定」跟「承擔決定後果」的練習,那麼出現「不知如何負責」或有「逃避為自己負責」的傾向,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比較傷腦筋的是,現今家長因為生得少,於是會格外想讓自家寶貝在成長過程中能開開心心,所以只要碰上選擇,多會先問寶貝意見。偏偏年輕孩子很難考慮周全(通常只看眼前好處),促使爸媽常常忍不住「介入」,結果就變成:現代孩子個個都很有見解,卻鮮少跨出執行;再加上最終多由有如直昇機盤旋的大人們出手處理,所以他們幾乎無法真正嘗到做決定前後所需承受的壓力,遑論學習為自己負責。

孩子能否學習為自己負責,端看大人的身教示範

「我會這麼建議你們:如果為人父母者在自個兒身上的開銷不少,那對有幸投胎到府上的子孫,自然不能給得太寒酸。要是家長自身也恪遵樸實或厲行簡約,那當然就可以發得少些。畢竟,『身教』示範才是最重要的。」面對家長關於「零用錢」的提問,我都以這回應開場。

「實不相瞞,有幾位言行較為偏差的孩子皆曾異口同聲地表示:『現在對我這麼苛,自己卻過得那麼爽,乾(四聲)!最好財產不要落到我手上,不然等他們要住養老院時,就讓他們去住最「平價」的!我還要跟他們強調「賺錢不容易,要省著用。』」通常在分享這些案例後,為了不讓家長胡思亂想,我會再補充道:「但千萬別擔心要是自己賺不多,或工作不順,沒法給孩子太多零用錢要怎麼辦?因為我也聽過好幾位家境比較辛苦的孩子,私下透露:『媽媽一天才賺幾百塊,每天還硬湊一百元給我,所以我當然要能省就省,希望將來能賺錢包紅包給她用。』」

至於零用錢要怎麼發?該給多少才合理?在家人間總會有不同的「聲音」。然而對得張羅發錢的當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捫心負責地反問自己:「決定給這個數目時,是否已充分考量了彼此的狀況?」要知道,發出去的零用錢,就如支付「員工」薪水般,既以言明在先,「雇主」是無權追問領到錢的人究竟要怎麼花。

當然身為父母可給子女一些「如何理財」的建議,但對他們最終決定要怎樣使用,就別大肆批評或介入阻攔,更不宜為了一點小事(比如:態度不佳)就隨意苛扣。試想要是自己在每月領薪後,老闆就一直追查「打算怎麼使用呢?」那感受肯定不太好。

要是仍擔心孩子會把錢花到不該花的地方,那我會建議家長在心態上,不妨把給出的零用錢當作「底薪」。原則上,「底薪」當然不要訂得太高,倒是可將一些本來就打算發給子女的「預算」編列為「獎金」,作為「如果他們能在某些方面多努力些」的鼓勵,這樣反而能產生引導。當然別忘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要是孩子暫時仍堅持己意,那麼做家長的就請練習對自己說:「我已經盡了父母的本分,剩下就看孩子的本事囉!」

從小就可跟他討論商量

「不只是零用錢要怎麼發,還有很多問題都可以反問孩子需不需要?最好能進一步理解孩子為什麼想/不想要。還有,盡可能不預設立場地幫他分析利弊,最後明示大人可以允諾的支持範圍。」這是我給家長要如何面對孩子出現成長需求時的因應準則。

跟大家分享一段我與一位國小同學的對話:

心理師:「你覺得念國小的學生有需要零用錢嗎?」
小四學生:「因為低年級的孩子還不太會管錢,所以象徵性地發個十元就很好了。」
師:「哇,有道理耶!那高年級呢?」
生:「嗯,嗯,等升上高年級之後,每月可發五十元。」
師:「每月五十元夠嗎?每個禮拜只有十幾塊喔!」
生:「啊,不然八十元好了,這樣一星期就有二十元。」
師:「不錯喔,那另外我想知道:小朋友想要怎麼花零用錢,需要請問大人嗎?」
生:「嗯,(這時多想了五秒)我覺得在文具方面可以自行決定,至於玩具則最好經過家長同意,最好不要一拿到錢就立刻花掉……」
師:「如果在網路上發現有便宜的好東西呢?」
生:「網路詐騙陷阱多,最好先跟爸媽商量後再說。」
師:「感覺你對用錢很有概念耶,很棒喔!」
生:「因為爸媽賺錢不容易啊……」

發現了嗎?其實這就是訓練孩子反思,以及給其機會,讓他為練習立規矩,並試著為自己負責。

要是有家長擔心小孩一開口就說:「零用錢當然是越多越好……」那也無須急於糾正。不妨接著了解,「如果你真努力將每月的零用錢存到一定數量後,打算花在哪方面呢?」這樣既暗示子女你「只」會每月穩定提供一筆固定數目的零用錢,另一方面也讓他感覺你完全沒有大驚小怪地指責,說不定他還真的跟你聊起他想買的東西呢!

左也用錢,右也用錢,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唯利是圖?

當然孩子沒提,家長也無須一股腦地急著發錢。請將重點聚焦於「如何引導他能開始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負責」。
「你想看十分鐘卡通嗎?那請把功課擺出來,還有至少寫完一樣喔。」
「你不是想滑手機十分鐘嗎?那請幫忙一起把衣服摺完跟分類收好。」
「你想買遊戲機?那就得把零用錢存起來,還有,功課提前寫完並在十點前就寢,那爸爸會多發五十元的獎金。」

或許孩子在初期階段會不時計較「幫忙做家事究竟有沒有錢可領?金額數目不怎麼划算……」但其實無須擔心他是不是會因此而太過功利。性格心理學家奧波特(Allport)有提到「功能自立」(functional autonomy)的觀點:很多新的行為在開始時是基於某一誘因而存在,但在一段時間後,即便誘因已消失,該行為仍繼續存在,且該行為已經成為目的本身。例如最初是為了長高而接觸籃球,後來即便無法再長高,還是會純粹為了享受打球而跑去球場。

重點是,就算在孩子「臭臉」做家事的過程中,有沒有再給他一份肯定?只要有愉快的記憶,或能讓他得到「變厲害」的感受,最終都有機會讓家中這位精算師,慢慢化身為樂意分享的慈善家喔!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