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

下錨,試著幫自己找定位…

這陣子的感受,明顯多了些躁熱,瑜珈,走路,連回到呼吸的功課,似乎都練得少了。

少了跟舅舅的生命對話,沒有探訪吳老師… 呼,憑藉之前與他們對談練習,程度的確有練有差 ~~

很多事,得天天做(學語言如此,整理屋子如此,體重節制如此,心的調整亦如此)
很多事,是一輩子的功課(照護自己的能量,關心家人並不時祝福朋友…)

似乎在十年前也有一陣子的混亂,記得那時剛離開學校臨床心理工作,繼續做學問的動力不強,但又不知能把自己定位在那兒?所以只要遇上對前途迷惘的大孩子,就會跟他們說:二十九歲才漸漸發現自己能做什麼的我,後來就自然清楚想做什麼了…

方向沒變,只是看來又到了另一個轉彎口…

從整理部落格入手,跟自己說好要慢慢整理…

可是…
在行動上似乎不是這樣,因為答應的講義與文章越積越多,又不喜歡一成不變,所以…
電腦一開,沒整理幾行,就又開始找資料了。看來,我可能還是比較適合從做中學吧…

昨晚忙不完的事,今天一早得有進度~~
講題:開發孩子的潛在天份

只談多元智慧,對自己來說資訊太老,於是找了一堆前額葉學習的資訊,還沒整理完,但覺得不轉貼於此太可惜…
所以請格友就跳著看囉~~

故事

某個城市的動物園,有一天清晨,工作人員發現園裡的袋鼠大搖大擺、自由自在的在逛園區。他們忙把袋鼠趕回柵欄內,馬上召開緊會議。會議裡,管理人員一致認定:袋鼠區的柵欄高度不足,於是決議增高柵欄。

幾天後的清晨,又發生同樣的袋鼠逛園區的事件。管理人員仍然覺得問題還是出在柵欄高度,於是又加高柵欄。但同樣情況繼續發生。因此,管理人員和袋鼠間,樂此不疲的玩起了這種逃亡和築高柵欄的乒乓遊戲,直到柵欄已加高達十層樓,「袋鼠逛大街」事件,依舊沒有杜絶。完全沒有一個人理智察覺:不斷加高柵欄,難道認定「袋鼠有飛天本領」?有一天,袋鼠一如往常在動物園裡閒逛,鄰居大象搖著鼻子跟這群袋鼠打招呼:「你們覺得人類會繼續加高柵欄嗎?」袋鼠歪著頭,想了想說:「如果他們再忘了關上柵門,可能會吧!」

誤判問題 大眾的通病是,看到顯而易見的表象,往往思考模式都很直覺的抄短線,想當然的認定解決方式,就像故事裡管理人員以為不斷加高柵欄,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再怎麼亡羊補牢,也是徒勞無功。有些人習於慣性思考,這些人有父母、老師……,當他們面臨生活挑戰時,也容易用一套思考模式走天下,以為鏟除表象問題,癥結也自然消失。然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只會讓問題一再發生變本加厲。那個年輕媽媽也是同樣只看表象。

清醒的前額葉 哈佛和柏克萊這兩所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當睡眠不足,或是濃濃睡意襲來時,我們人類用來思考、判斷、謀畫、紓解情緒的前額葉,運作功能會直線下降,漸漸失去能夠與情緒腦內杏仁體抗衡、抑制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想睡覺的孩子,脾氣最彆扭;精力耗用到極限的爸爸,常常腦袋一片空白;疲憊至極的媽媽平日的溫柔婉約會不見蹤影。至於極力抗拒瞌睡蟲的學童,他們的前額葉也進入了蝸牛走路的運作狀態,效率慢得出奇。如果強迫他們,除了虛耗光陰外,也無法展現亮麗成果。當睡神向人招手時,最佳的策略是:乾脆抽空閉目養神,打個盹兒,讓前額葉迅速恢復運作功能,發揮原來的工作效率。唯有在前額葉發揮效能時,我們人類才能精力旺盛的完成工作,發揮高效學習,實踐理想。

觀念

【大腦系統的成熟大致可區分為三大階段】

學前-知覺 -動作區(幼稚園階段): 相關功能的資賦優異:運動、音感、耳聰目明等操作性強且具體快速反應

學齡-跨感道聯合區(小學、中學階段): 學業成績和學習能力都表現較佳:呈現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語文推理、空間概念等等優異能力。 ->大多數在學校表現優異的孩子,多屬於跨感道聯合區運作良好,這也是體制教育一直在訓練的能力,這個運作區在後腦,俗稱『後腦杓的教育』。多數的老師和家長,都以學校課業的『考試表現』來論斷孩子學習上的成敗。

青少年期-前額葉區 : 主掌決策、規劃、執行力、道德約束、自我監控、群體關係、情緒管理、自由品格、多元思辨、想像力等等人類的專屬素養。前額葉屬前腦,重視前額葉運作的教育措施,俗稱『前腦勺的教育』,人的心理成熟度仰賴前額葉發展的成熟,這個區塊的成熟度,會影響成人後生活的快樂度。在中、小學階段,如果過度訓練技巧,缺乏思考訓練的課程,往後在學業上頂多就只能表現如「類機器人」或「類電腦」,意思是說:只會照著前人的知識按部就班,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無法學以致用甚至創新。很不幸的,台灣的教育大多數是在進行累積知識與機械化練習等活動,結果培養出一堆會考試的機器,極度缺乏批判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批判與獨立思考能力,是做學問或是經營企業最基本的能力。有些孩子在第二階段,可能因為抽象思考能力未經過充分發展,導致學科表現不佳。但若能在青少年階段,掌握前額葉發展的機會,由前腦帶動後腦的學習,那這些孩子將來還是會有優秀的表現。 相對的,如果在第二階段表現優異的孩子,即俗稱資優的孩子,若在青少年階段,未能掌握前額葉發展的機會,充其量,也是培養出一堆只會解題的績優生。在學術上,無法進行深入創新的研究,在職場上,也只能是個聽話的執行者,更悲慘的是,可能無法應付現今局勢多變的就業市場。在心理功能上,過度著重在課業,缺乏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進行自我探索與對話,培養自律與規劃的能力,有可能成人生活會變得紊亂、漫無目的、低挫折忍受力………。我想,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見這樣的成人。當然,前額葉不是等到青少年再訓練,即使孩子還在小學階段,就可以進行有利於前額葉發展的活動了。例如:讓孩子習慣作家事、規劃旅行行程、讓孩子多點空白時間、讓孩子可以和自己對話、多和孩子聊天分享彼此的想法、讓孩子進行主題的研究、接觸大自然、閱讀、重視品格教育。…等,都是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發展前額葉運作能力的方法。呵呵,這也是我寧可讓孩子在家閒混,也不願讓他讀台灣的資優班、跳級或補習的原因了。至於學校課程的安排,就不多言了。芬蘭、歐洲…等西方的教育方式,其實都屬於前額葉的教育課程。

還有…徐堅璽心理師整理新竹光華女中郭乃文校長(應該是我跟徐心理師的學姐)的話:
以學科內容為顯性課程,心理歷程為隱性課程,讓學習的發生變得更清楚。她說:「教給學生的東西要能夠進入大腦才算數。」並提出「前額葉學習」,認為這是傳統教育方法極少碰觸到的大腦領域。教育必須引導學生發展人際與內省兩種智慧,才能進入「前額葉學習」的範疇…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