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陷入中年憂鬱?50歲後,這件事最重要

許多人還沒步入50歲,生活已經是一片藍色的憂鬱。

跟老伴聊不來,孩子各忙各的,父母病弱體虛,讓原本為事業忙碌拚搏的每一天,忽然慢了下來,甚至提早邁入退休生活。轉換的孤獨與茫然,打亂了原本扎實的腳步,也動搖了對自己的信心。(延伸閱讀:當憂鬱襲來,如何幫助自己?親友如何幫你?)

據健保署統計,2018年台灣因憂鬱症就醫總人數超過40萬人,其中又以45到64歲區間為最多,高達16.4萬人,佔整體近三分之一。還得適應更年期來襲的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憂鬱,兩者比例約2比1。

心底的糾結,有時比身體的痛苦更難找到病灶,一一排解。

具有17年資歷、現在陽明醫院北投分院執業的臨床心理師柯書林觀察,很多人到了50歲這個年紀,發現自己身心出現變化,只在乎會不會好?要開刀還是吃藥?

但邁入中年的我們,就像需要保養的中古車,「問題是你懂不懂車?」柯書林分析,「你對這台車不了解,但聽人家說要買機油,就去做了某些保養。看待自己也是一樣,你立志建立新的習慣,結果衝勁過了,又沒有繼續檢查,不久就回到原來的狀態。」

該怎麼重新認識自己,摸熟這台共處了大半輩子的「中古車」?

夠穩定的人,才有辦法肯定你

正好年紀也踏入半百的柯書林觀察,許多人的挫折,來自對家人的期待,渴望得到對方的肯定。

只是,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有理智、感性兩面的矛盾,人生決策也常在左右間游移。「如果你要等別人告訴你,你走的路很對,對方一定是暫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才有能力來安慰你、勸勉你,」他說。

在家庭、工作、人際關係間擺盪的我們,常把穩定的那一面留在職場,不穩定的情緒帶回家,因此造成和家人溝通時的兩敗俱傷。唯有平衡自己,不再過度擺盪、等待別人評價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內心的平靜。(延伸閱讀:5個慢下來的小祕訣,找到每天快樂一點點的平衡)

一旦壓力累積無法宣洩,時常連帶引發憂鬱症、全身痠痛,很可能包括心血管破裂,甚至長出腫瘤。「其實就是應該正常排掉的東西沒有排掉,囤積太多了,它就自己找地方去,」柯書林說。

練習「統整」自己, 坦然面對黑暗

要做到心理斷捨離,「統整」就是最重要的功課。

柯書林解釋,統整說穿了,就是承認自己有一點老。過去的自己很厲害,但最近也許有些地方沒那麼好,卻又誤以為自己沒問題。

「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曾經優秀過,再面對自己現在有點變差,最後坦然接受,」他說。

服老的功課,為什麼非做不可?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認為,人生分為8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必須面對、達成的「心理任務」。沒有很好的完結,就很難往下一關邁進。

例如40到65歲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養育傳承、提攜後進,但在發揮自己、貢獻社會的同時,也開始為下一階段的統整作預備。努力照亮別人,也要為自己創造美好回憶,才能往下個階段邁進。(延伸閱讀:寫給50歲後的你:最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整理、倒空自己的功夫,是為了跨越過去的傷痛和不如意。重新咀嚼吸收後,這些情緒不只化為新的體驗,也會避免自己深陷孤僻與不滿的低谷。

年輕時不斷衝刺,全力攻克目標的我們,在50歲之後可能慢慢經歷以往沒有的失落。這時候,唯有細數自己過去的成功,同時勇敢面對失敗的黑暗,從制高點俯瞰全局,才能看到一路走來的起伏與辛酸,如何成就現在的豐富。

不完美也有不完美的趣味,只要好好整理過去,就不會讓失望的沮喪掩蓋了眼前的美景。

暖心人生怎麼做?

  1. 統整過去:承認自己曾經優秀,也坦然面對現在的做不到
  2. 留時間給家人:如果無法面面俱到,那就分配時間,每段時間只專注在一個人身上(例如爸爸日、女兒日等),盡量回應對方的需求
  3. 自我調適:別忘了留些時間安頓自己,排解壓力,照顧自己的需要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