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聽話 這原因是關鍵!

很多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不聽他的話』,他孩子小時候並不是這樣子,現在長大了,個性變了」。這些家長說著說著有一種惆悵的感覺,比如說,他的孩子小時候是如何聽他話,叫他去罰站,不敢不從,最多口中頂個幾句話,也不敢違抗。現在長大了,上了國中之後,雖然孩子也是很可愛啦,但孩子似乎多了額外的心思,都不願讓爸媽知道,行為問題也變多了,講也不太會聽,除了嗆爸媽外,爸媽給的口語指示,也不大理會,孩子常常獨自一人躲在房間玩電腦或滑手機,心中真想把孩子的手機搶過來或斷網,但孩子身高已超過自己,考量這樣做時,未必有優勢,而且會和孩子決裂,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家長們問心理師:「如何讓孩子聽話?」

姑且不論「讓孩子聽爸媽的話」這句話本身的主張是否合適?我先說說我的觀察,在我的經驗中,這種現象廣泛見於一個人進入青少年時期, 也就是所謂「轉大人」的時期,我們俗稱「青春期」或「叛逆期」。在這個時期,由於個人的大腦還未發展成熟,很多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及傳輸,都還未納入穩定的控制,他們的情緒管理、行為衝動的控制⋯等,都尚在學習,因此不能期待青春期的孩子像一個成熟的人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對所接收的外在刺激,正在學習如何處理,比如說自己對手機控管情況,而且孩子可能處理不好,這時若家長一味地怪罪孩子不聽話,孩子可能相當挫折而且反彈,所以我建議這時候面對青春期孩子時,說教能免則免。若自覺在開導孩子,同一主題以不超過兩次為原則,因為孩子並不是不知道你講的道理,只是自己管控力沒那麼好。在這個議題擅長的心理師,是我的老同學K老師,他曾是國中學校的心理師,很懂得這個時期的孩子,並與他們和諧相處。

那麼身為家長面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如果要他能聽話」,該怎麼做呢?我認為家長可以考慮以下的心理現象:我們傾向為欣賞、瞭解、喜愛我們的人而改變。這個現象的例子,我曾經在「看見孩子」那一篇文章描述過,一個擔心女兒上男友摩托車的例子。我們可以想想看,你比較願意為愛你的人自我控制,還是為罵你的人自我控制?有人說,這兩者都會讓他自我控制。據我所知,前者的自我控制,是發自孩子內心,他內心會想「不要讓欣賞我,愛我的人失望」,所以他會自行努力約制自己的行為,以符合愛他的人的價值觀、想法及期待,這個心理過程,我稱之為「內化價值」的過程;而後者的自我控制,是孩子為了「趨吉避凶」,避免被你叼唸,所以皮抓緊一些。這種情況,是「外部控制」的結果,很容易「地下化」,意即在家長看不到的時候,行為表現就會有所不同。當然,我們想教養出「內化價值」的孩子,而不想教養出「陽奉陰違」的孩子。也就是說在家長不在的時刻,孩子也願意自我控制行為,這同時也是內在「良心」的培養。

但是這個「內化價值」過程的功夫並不容易,原因及解說如下:

1、家長要能欣賞、瞭解及喜愛孩子之前,要先忍耐住自身對孩子的焦慮:因為家長也是人,也是從孩子成長而來,他擁有許多經驗,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飯多」的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觀點看到孩子面對的風險,而想引導、指導指示孩子怎麼做,深怕自己沒盡到保護兒女的家長責任。殊不知這正好完全相反,因為孩子這階段正全力發展個性(參看「青少年應先發展個性,再發展群性」一文),家長任何指導指示,大都會被孩子認為囉嗦,以為家長「是在說我不ok」,而激起孩子反感,反而不能達到「指導指示孩子,孩子因而感激」的目的,而是孩子覺得「被家長訓斥了,自己沒做好」的感覺。

2、家長必須清空自己原有的定見,然後從孩子的行為中看到背後的價值:已逝的埔里阿嬤陳綢,被公認很會輔導教養「壞孩子」,我摘錄一段報導來說明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價值:「有一次,她照顧的孩子,偷了她的錢去網咖,陳綢裝作不知道,快天黑時,才到網咖找孩子,沒有開口罵,反而是關心孩子說『阿嬤帶你回家吃飯,吃飽了再來玩』。隔天早上,陳綢跟這個孩子說,『要開學了,跟阿嬤到廟裡拜拜,請菩薩保佑你會唸書』。沒想到,孩子當場認錯,跟陳綢說自己偷了錢。陳綢還是不打不罵,反而誇獎他說,『做錯事敢認錯,你很棒,是阿嬤的寶貝! 』從此這個孩子錢就算在他前面,也都不會拿。」要做到陳綢阿嬤這種程度並不容易,我們一般人發現孩子偷了錢,大部分就氣瘋了,會對孩子嚴加斥責,但是我們深入想想,難道孩子不知道偷錢是錯的嗎?孩子當然知道,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控制他的欲望。

3、家長要避免用自己當孩子的經驗來看待孩子:許多爸媽喜歡說,「⋯你們很幸福了,知不知道,我跟你說,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就已經如何如何⋯,人在福中不知福。」孩子的心底大部分是翻白眼,在心中說「我又不是生在那時,我又不是你」。

4、運用這個心理現象(「我們傾向為欣賞、瞭解、喜愛我們的人而改變」)的原則,不建議用完全策略性的心理操作,而是打從心裏面欣賞、瞭解及愛護孩子:這樣子孩子才覺得自己真的被家長珍愛,避免反效果。而且剛開始操作時,孩子可能會測試家長底線,言行變得更「糟糕」,觀察家長是否真心愛他?

以上四點相當不容易,但別誤會了,並不是孩子不重視家長的經驗,而是孩子最希望被他所重視的人欣賞、瞭解和支持,孩子因此感覺到被愛,在這情況下孩子發展自己也一併把家長的價值觀「內化」了,到時候別擔心孩子不聽話,他將開始用他自己建立的而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而自律。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

穗波心理師

穗波心理師,資深執業臨床心理師(衞福部八里療養院)為官方授予之第1號臨床心理師。曾為爽報「談戀愛」專欄約詢專家、曾榮獲「年度心理師優秀論文獎」之最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