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教養,不只是給孩子的─K老師談如何走過焦慮、陪伴成長(Podcast《郝聲音》)

在這一集的 Podcast《郝聲音》中,郝哥邀請到《減法教養》一書的作者──心理師 K 老師,從自身生命故事出發,深入對談關於親子教養、青少年心理與大人們的困境。這不只是一場書的導讀,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
減法教養,是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K 老師一開場就提醒我們,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同了。他們提早面對大人世界的資訊與壓力,卻沒有成熟的心智能應對這些。
「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方式看現在的孩子,也不能再緊盯、硬管、想太多。」
「減法教養」不是放任,而是捨去不必要的干預,為彼此留下空間與理解的可能。
賈伯斯改變的不只是世界,還有教養模式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是教養邏輯的「大斷裂點」。孩子提前接觸社群、影音、數據世界,形成快速覺醒的自我意識,但心智卻未能同步成長。
「孩子不是變壞,而是提早進入大人世界。這讓他們更寂寞、更需要陪伴。」
K 老師也觀察到,現在的青少年更願意主動尋求心理諮商,甚至會把與 ChatGPT 的對話拿給他看──因為他們想被理解。
心理師的故事:我不是來幫人,是先來自救
K老師坦承,自己走進心理學,是因為年少時深陷焦慮與不安。他說:「我讀心理學,不是為了幫人,是為了先讓自己活下來。」
這樣的自我療癒,讓他後來更能同理那些來求助的孩子。從「贏者全拿」的升學競爭,到走入理解與療癒的工作,K 老師的人生轉折充滿共鳴。
孩子不是問題,環境才是關鍵
許多家長努力陪伴孩子,卻常忽略:有時問題的根源,並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家庭和環境。
「不是你不會教,是你面對的孩子跟以前不一樣了。」
K老師提倡的是「同步轉化」──當孩子在心理諮商中療癒,大人也應該同步理解這個時代的變化,才能真正建立新的平衡。
五個 Podcast 精華重點:
- 環境變了:孩子的自我意識與壓力來源提早出現。
- 花期提早:叛逆不是壞,是自然的成長節奏。
- 心理需求不分年齡:孩子與大人都需要幫助。
- 陪伴勝過說教:理解與傾聽才能真正拉近距離。
- 減法教養核心:不是「不做」,而是「做對的少一點」。
「當孩子發現,爸媽不再糾纏時,他就會成為真正的自己。」這是 K老師給所有父母的提醒。孩子與我們的關係,不是控制、不是勝負,而是一起走過變化與成長的過程。
減法教養,不只是對孩子的放手,也是對自己的接納與釋懷。
👉 點我收聽完整對談 Podcast《郝聲音》|K老師專訪(上)減法教養,不只是給孩子的──K老師談如何走過焦慮、陪伴成長
---------------------------------------------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點擊支持,助我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