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
寫給早就領不到十八趴,
卻得面對少子化+高齡化,
在後教改時代下的校園工作者…
卡普曼三角形
「在團體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會因為彼此互動所形成的模式而扮演三種分別是『迫害者』、『受害者』以及『拯救者』的角色。而之間互補與衝突的關係會一再的發生。」
「在不同的時空處境下,這三角角色也會輪流替換。」卡普曼戲劇三角形─Karpman Drama Triangle
「我這位個案在他的人生中經常受苦受難,本來只是想幫他從班上的人際困境中走出,卻不知不覺成了得隨時都接受他求助的拯救者。經過整學期下來…我必須誠實說,我受夠了!」年輕溫文的專業輔導老師即便極力壓抑,但高漲的情緒終究溢了出來。
「嗯…,所以你希望督導來拯救你嗎?」沈吟半晌,我給了這麼一句反問。「會不會今天賣力幫你的我,而且持續幫忙下去,到頭來,換我覺得自己成了受害者?」
「可是身為老師,面對有困難的學生,難道可以說不幫就不幫嗎?」心情已經夠低落的輔導老師,一臉疑惑地問我。
「這的確很為難。很多從事助人工作者會在『卡普曼三角形』的三個角色上不停轉換。拯救者當久了就淪為受害者,而受害者又會叨叨不休地成了加害者…。最妙的是,發現自己成了迫害者後又感自責,於是又投入彌補而回到拯救者寶座!」面對老師的提問,沒法子給出個答案的我,嘗試拋出一些「論述」讓陷於泥沼的老師轉換思考。
「這好像我們每天在輔導室上班的寫照喔!」現場有同事突然發言。
「是啊!不止輔導老師,很多老師也都跟我說過,每天東跑西忙地也沒完成什麼進度,但回到家就如電池耗竭班虛脫。」講到這裡,只見大家都點頭如擣蒜。
「我們就像陀螺轉個不停!」又有老師跳出來講話。
「我將這個現象稱為『陀螺症候群』」在笑著講的同時,突然心中一亮!「莫非在三角形中一直轉換三種角色的扮演,最後就變成陀螺打轉了!」
記得當天討論的結論為:
「與其讓自己成了轉個不停的陀螺(每天忙著處理孩子們的善後工作),不如設計讓學生找到生活重心而樂在旋轉(忙於投入各項活動)。」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