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學

因懼生拒的家裡蹲

猶聞日本明仁天皇在他七十七歲生日前夕的記者會曾表示孫女愛子來皇居時,會摘花送給皇后奶奶美智子,並放她餵貓的影片給祖父母看。

不過對於愛子對上學仍有 抗拒,他表示有些掛心。結果,去年九月,傳出了這則新聞:小學時期曾因同學霸凌而一度拒絕上學的日本小公主愛子,今年四月升上學習院女子中等科(國中 部)。據日本媒體報導,升上國中的愛子上學期期末再度拒絕上學,這次的原因並非來自同學,而是圍繞在她身邊的六、七名隨扈。

台灣近年亦明顯颳起「因懼生拒」的這股跟風,甚至進而發展為「隱蔽青年」(俗稱「家裡蹲」或「繭居族」,是日本的文化症候群,指的是大部分時間在自己房間度過,不去學校與公司者。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發現在日本約有一百萬名「隱青」,占近全國一成的青少年)。

其實,我在中學時也有段一想到上學就心情blue的日子,只是就算再累再不願上學,也壓根沒想到要對父母說。尤其在既沒第四台又沒網路跟手機的年代,家家 戶戶都為了省電省錢而不裝空調(裝了也難得才開),窩在房裡肯定熱爆或冷斃且無聊。我想,在當時克難的日子裡,如果有哪個孩子敢硬待家中,只怕不是被拖去 下田幫忙,就是得去賣玉蘭花吧!看是要「出力顧家」抑或是「出門上學」?在兩害取其輕的情況下,大部分的「隱青」也會選上學吧。

只是,整天可以無所事事杵在家的孩子,真的就比較快樂嗎?

好命難以滿足的需求

沒經歷戰爭,沒遇上饑荒,還集家族寵愛於一身,時下這批孩子,被上一代統稱為「好命」。但若從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論」來看,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馬斯洛認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此五種需求依序為人類必須被滿足的重要需求。若仔細觀察,會發現時下 「好命」的孩子,個個受到上一代的庇蔭而豐衣足食,表現好被視為理所當然,無法青出於藍時,就立刻被貼上不過是「靠爸一族」的標籤,幾乎難有機會滿足自尊 需求,更遑論片刻觸及生命最精采的高峰經驗: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指一個人不但了解自己,且能評估自己所處的環境,並鞭策自己將天賦潛能充分開展。當「好命」孩子的同時,其實是失了證明自己的機會,難怪這些生命總是一副寧願蜷縮賴活著。

傾聽他的不知所措

「他連下課都極少跟同學互動,而且固定只找王OO玩。要是王OO跟其他同學講話,他就一臉不高興。最後弄得所有同學都對他敬而遠之。」班導師一本正經的講著那孩子的古怪之處。

「他其實是個好孩子啦,只是一進學校就整個人悶著。」母親眼眶泛紅的說。「每天早上光是叫他上學,就得『大戰』一小時。」

「之前有類似狀況嗎?」「家中有幾個孩子?」「相差幾歲?」「家裡還有誰同住?」「爸爸的工作是?」「孩子多半是妳在照顧?」「孩子平時對人或東西挑不 挑?」心理師之所以要蒐集這麼多資料,無非想評估孩子是否因呵護備至且期待甚深,而少了自己開創的成就經驗。這些孩子在面對所處環境變動時,往往會突然陷 入不知如何重新「分配力量」的困境,以至於感覺無論怎麼待在教室都不對勁。

其實大人有時不也因為煩累而嘀咕「不想上班」、「不想進廚房」嗎?這些嚷嚷只是圖個紓壓罷了!但若此時有人在旁喊著「怎麼可以」,只怕當事人聽聞後就更火大而執意不動。

所以,下回再聽到孩子抱怨「我不想上學」時,毋須大驚小怪。不妨以輕鬆關心的口吻問聲「怎麼囉」,只要能傾聽他的不知所措,幫他從懊悔自責中得到釋放,並 等恰當時機再進一步討論如何增加面對困境的力量(像是若能努力面對,就給予其所渴望的獎勵,以及一同商量還有哪些策略及資源或協助)。

沒有一個生命想讓自己活得差。如果有人選擇糟蹋自己,那一定是為了報復與反制他人(從此不用順著別人的期望/擺脫他人掌控)。成長過程難免離軌,但只要得到接納,並重燃「達標」經驗(自我實現),人生便不致脫軌。


---------------------------------------------
有您,才有七〇八八五
點擊成為70885贊助伙伴